巴菲特《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因为快乐,所以成功

而不是因为成功所以快乐。他完全凭借着兴趣从事这份职业,这使得他的快乐是单纯的。

巴菲特《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因为快乐,所以成功

作者:大吃一鲸(来自豆瓣)

20世纪60年代,道琼斯指数像发疯的公牛一样一路向上。美国投资者突然意识到,人间天堂来临了,上帝正通过市场这架完美的机器不停抛洒无尽的财富,他们只需要伸开双手接住就行。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往往不缺乏“英雄”,其中就包括高举着“对冲大旗”的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私募”就像一道帷幕,人们只知道琼斯和他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却对其手中的“盈利神器”所知了了。卡萝尔·卢米斯(《财富》杂志资深编辑)敏锐地发现,投资者因羡慕而处于某种焦躁的情绪中,于是她为《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解读琼斯的文章。然而,在这篇足以载入对冲基金史册的文章中,卢米斯却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污点”,她把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巴菲特的名字搞错了,少写了一个“t”。

不过,这个小小的污点却像黏胶一样将卢米斯和巴菲特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当巴菲特躲开华尔街的浮华、躲在僻静奥马哈经营他的私募基金时。卢米斯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她不但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早的股东,还很快就变为了巴菲特仅次于芒格的好朋友。当然,作为巴菲特这个“吝啬鬼”而言,越好的朋友越容易被“揩油”。为了节省费用,卢米斯被拉去无偿编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在编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过程中,她和巴菲特会就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的运用而反复斟酌,这就像巴菲特亲自将自己的思想磨碎,然后浇灌到卢米斯的脑子中。显然,能在很早期就投资巴菲特的卢米斯,绝不会做亏本买卖的,通过提供无偿的劳动,她成了深得巴菲特思想精髓的少数人之一。

在这本由卢米斯亲自操刀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书中,收录了近10万字巴菲特自己撰写的文章和演说。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巴菲特对于投资的思考以及对于投资者的告诫。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但能够借助巴菲特的眼睛看透投资市场的真谛,还能清晰地领教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理性为王,投资不是高智商打败低智商的游戏

1998年7月20日,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坐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礼堂里,台下是350名学生。当有人问到,你们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时,巴菲特说道:“成功与智商无关,我相信你们会很高兴听到这点,关键在于理智。我一向将智商和天才看作汽车的马力,而最后输出功率的大小则取决于理智。许多人开着400马力的汽车却只发挥出100马力的功率。‘最佳状态’应该是:200 马力的车百分之百地发挥出200马力的功率。”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巴菲特:“在我哈佛大学法学院那个班上有1 000 个人,我认识所有最顶尖的学生,但没有人能与巴菲特媲美。他的大脑就像一架超级理性、充满逻辑的机器,只要他一发声,你就能听见智慧在运转。”

理智是很多人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投资者往往自认为非常理智的行动,在事后看来往往充满着荒谬和愚昧。人性的贪婪往往会带着“理智”面具,引诱投资者掉入万丈深渊。如何才能够理智呢。巴菲特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给了所有人很好的提示:那就是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强化人类的理智,从而避免贪婪的“腐蚀”。

全局性思维

巴菲特倾向于先将整体市场的底层逻辑看清楚。他说:“本质上,除了企业真正的利润,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能从股票市场多赚一分钱。”只有投资者的回报来自于企业利润,股市这个才是使所有人能够获益的正和游戏,这正是股市存在的基础以及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投资是在建立在市场的底层逻辑上,那么就相当于走在宽阔的大道上,而一旦投资者走惯了大道,就很容易屏蔽来自小道的诱惑。正确的市场逻辑是最坚实的“安全边际”。

当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智状态,而投资者自身保持理智的时候,机会往往就到来了。巴菲特喜欢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很低的时候挖掘被低估的股票,因为这样会给与自己双重“安全边际”。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巴菲特详细解读了判断市场估值水平的标准: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他认为,当股市总市值与GDP/GNP的比值在80%左右时,是进入股市的好机会。

历史性思维

不管是任何人,都难免受到“后视镜效应”的影响。我们在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势时,我们总是会赋予前面的情况太大的权重。如果现在的行情很好,我们就认为市场未来也会如此。当市场处于大牛市时,巴菲特说:“大家早已变成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实验下的那条狗,只要听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早上九点半的钟响就知道有东西可以吃。”想要突破这种视野的限制,投资者必须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帮助。

透过美国股市的历史,巴菲特挖掘出了对于投资者极为有价值的结论。通过对于美国股市总体回报率的深入研究,他发现股票其实是一种“特殊债券”。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股票投资者的复合年回报率大概在7%左右。通过对于美国股市总体估值水平的研究,巴菲特发现了17年周期的现象。通过对于交易费用的研究,巴菲特发现投资者的回报中,有将近1/3被各类型的“帮手”拿走了。

通过分析投资者在汽车和飞机制造企业方面所获得的历史回报,巴菲特调侃道:“我在想,假设当初莱特兄弟的小鹰号(Kitty Hawk) 第一次起飞时我也在现场的话,我很可能会极具远见地、充满公益心地(这点是为了未来的资本家)设法将它打下来。” 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使得他坚决不进入科技行业。

数据化思维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家子公司的负责人曾说,不要让巴菲特看到任何你不想让他看到的数字,因为他会记住的。在随便路过的一家时思糖果的门店时,巴菲特都能脱口说出其销售额,而巴菲特最喜欢的工作就是给保单定价。数据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巴菲特能够轻易跨越投资品种的界限。不管投资股票、债券、外汇,甚至是收购公司,在他的思维里,都成了在未来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根据对于这些现金流的折现就能轻易的算出,它们的价值是否被低估。

格兰托尔经纪公司(Gruntal & Co.)的马歇尔·温伯格(Marshall Weinberg)在回忆一次与巴菲特在曼哈顿共进晚餐的情景时说:“他点了一个很特别的火腿芝士三明治。很多天之后,我们又一起出去吃饭。他提议说:‘我们还是去那家吧。’我说,‘可我们不久刚去过了啊。’他说,‘没错。所以为什么要冒险去另一家你不了解的餐馆呢?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巴菲特对于数字和概率非常重视,但这种重视和那些执着于量化投资的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成功就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可以轻松跨过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非要寻求跨越七英尺障碍的能力。”巴菲特寻找的都是那些通过简单的方法就能判断其概率的项目,如果没办法做到,他索性就放弃。量化模型则要复杂得多,而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出错。

现金机器,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崛起

巴菲特作为“股神”几乎无人不知,即使投资圈之外的人也对他的投资思想略知一二。然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很多人只知道他是股神的企业,是世界上股价最高的股票,至于这家企业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方式却少之又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用大量的独家文章,拉开了这家企业的神秘面纱,并让我们领略到了巴菲特卓越的企业家才能。

巴菲特他并不愿意别人在谈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认为它的成长主要来自于买卖股票。在纺织业务中挣扎了多年之后,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要方向转向了保险业。这个方向给他带来一项巨大的资源:浮存金。开始时,巴菲特利用浮存金大举投资股票,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后,由于整体估值水平持续维持在高位,在股市中挖掘机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大量参股的企业中,不但获取的股息需要大量缴税,而且在于管理层沟通方面也不够通畅。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开始大量寻找收购非上市企业,或者将上市企业私有化。这一方面可以使巴菲特更容易控制企业现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的税负。这种经营方针的转向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起来,而且其经营的业务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起来。到2002年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员工规模达到了近15万,业务包括保险、传媒、家具、日用百货、珠宝等。值得所有管理者深入思考的是,尽管运作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却只有区区20多个人。巴菲特创造了一种极为高效的管理模式,让所有的管理大师都望尘莫及。巴菲特在选在收购对象时,并不是特别关注协同效应,而通常会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规模,现金流和管理层。

选择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

巴菲特在很多场合都会说,要投资和购买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你会碰到由傻子经营该公司的情况。不过,这是巴菲特寻求安全边际的一种做法。巴菲特期望被收购的企业自身具有非凡的品质,能为自身的投资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实,巴菲特对于管理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只有这样,巴菲特自己才不至于陷入具体的业务之中。他会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不同需求,给企业高管设定不同的业绩目标,比如,有的企业需要贡献“浮存金”,有的企业需要压缩“运营成本”,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摆脱亏损。对于能够超额完成目标的管理层,奖金会上不封顶。

现金流集中

巴菲特自己并不会介入旗下企业的日常运营,他会给旗下的高管留下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个人才智。不过,旗下企业的所有现金流都要集中到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任何企业如果有投资需求,都要通过总部来进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完全是按照投资股票的思路来购买企业的。投资就是购买未来的一系列现金流。由于投资具有成熟管理层的企业,巴菲特平滑了日常经营产生的各种摩擦。现金流的集中,又使得他不用就参股企业的分配方案讨价还价。

规模必须足够大

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希望被收购企业能够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内生性增长的速度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它的规模就必须足够的大。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乐才是财富的真谛

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巴菲特这样总结道自己的成功:“我个人的看法是,成功就是快乐,快乐是我安身立命之本。我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我也没必要和令我作呕的人合作。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绘制着天花板。这简直太有趣了。”

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说:“父亲是我农场土地的所有者。我将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给他作为租金。或许我不该告诉你这个,这租金是根据我的体重计算的。我身高174 厘米,大约181 斤重。他觉得我太胖了,认为165.5 斤比较合适。如果我超过这个重量,租金就是总收入的26%;如果低于这个重量,租金就是22%。这就是巴菲特家族选择慧俪轻体公司(Weight Watchers) 的初衷。这点我倒真的不介意,因为他关心的是我的健康。但我介意的是,即便是22%,他收的租金也比周围其他人高得多。不论如何,他总是设法控制所有局面。”

盖茨在谈起他和巴菲特的一段往事时,总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沃伦特地为我周日营业一天。他曾告诉我说,第一次订婚的时候,他花掉了自己全部资产的6%去购买钻戒,作为真诚爱情的见证,他觉得我也应该像他一样。”巴菲特结婚的时候,他自己顶多还只能算个中产,而盖茨结婚时,其资产已经数百亿美元了。更为重要的是,盖茨的钻戒是在巴菲特旗下的珠宝店买的。

巴菲特曾长期拒绝使用计算机,因为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手算。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买了一台,因为他想和别人一起在网上玩桥牌。伯克希尔哈撒韦购买了商务飞机后,巴菲特故意用几乎看清的小号字体,将这笔花费列在年报上……

透过《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当人们对于巴菲特天文数字般财富眼馋不已的时候,他却承诺要将这些东西全部捐赠出去。当人们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秘诀孜孜汲汲的时候,所有人可能忽略了支撑这些秘诀的核心要素:财富并不是私欲的等价物。

尽管巴菲特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没有被私欲所拖累,这使得他的思维更加清晰,决断更加利落。他完全凭借着兴趣从事这份职业,这使得他的快乐是单纯的,就像吃着汉堡,喝着樱桃味的可口可乐。

原创文章,作者:创业百花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wanlan.com/tools/1398

Like (0)
Previous 2018-01-03 09:54
Next 2018-01-14 16:17

相关推荐